咨询热线:4000-218-718

亲子教育沟通

为了孩子教育,我们该迁到哪儿,是否该去国际学校?

心理医生:张道龙

编    辑:刘金雨

【案例概览】

    来访者,女性,40岁左右,已婚有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1岁。国内本科,美国的MBA,金融行业。生孩子后的四年一直在N国和S市生活,做全职太太。目前丈夫在S市工作,来访者带孩子回到G市父母家生活。来访者近期马上要去香港工作,明确知道自己的职业更适合在香港发展,可是孩子如果去香港上学就需要读国际学校,丢掉中文等很多国内的东西,未来只能走出国的道路;孩子留在G市或不读国际学校,又会缺少很多人文方面的培养;来访者也可以选择继续去N国(某发达国家)生活,小孩也很喜欢那里,只是来访者就得要放弃工作,不知道该怎么办,因而来访。

【咨询实录】

1.   张医生:你好,我是张医生,讲讲你的困扰吧!

2.   来访者:我马上要去香港工作,打算让小孩也去香港读书。香港那边中文教育稍微差一点,国际学校成熟一点。我没太想好是让孩子上一个师资比较浅的中文学校呢,还是上一个比较成熟的国际学校。

3.   张医生:你刚才说要去香港工作,是跟你的专业有关系吗?

4.   来访者:是的,香港这边是肯定要去的,现在就是涉及到孩子教育的问题。

5.   张医生:好的,因为我知道你的教育背景,得先问一下去那边工作是否和专业有关。看起来过去的事已经定了,只是讨论孩子过去之后是去读国际学校,还是中文学校,对吧?

6.   来访者:嗯,是,还有第三个选择,但我认为不是很好,就是把孩子留在大陆这边。留在这边的话中文学习就能有了,其实主要纠结的就是中文学习和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

7.   张医生:你家的老大是4岁,对吧?

8.   来访者:对。

9.   张医生:老二呢?

10.       来访者:老二才1岁,现阶段不是考虑的重点,主要是考虑老大该上什么样的学校,幼儿园比较简单,现在就是连小学都一起考虑了。

11.       张医生:对。过去四年多,你跟老大、老二都是在一起的,对吗?

12.       来访者:是。

13.       张医生:你到香港去工作,4岁的小孩怎么带,这问题想好了吗?

14.       来访者:家里原来雇的阿姨可以带过去,我们帮她办签证,她跟着我们一起过去,所以孩子不会有陌生感,而且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的。

15.       张医生:这个阿姨是大陆的,能讲中文,对吧?

16.       来访者:对的。

17.       张医生:小孩不管是上国际学校还是中文学校,你在经济上都没有问题,是吗?

18.       来访者:没有问题。

19.       张医生:那边的国际学校也是英文教学,对吗?

20.       来访者:国际学校是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中文像是外语一样,学的很少。中文学校是中文占70%,英文占30%,这里的老师很多都是大陆过去的,教龄都有十年左右,但是教学方式可能稍微有点死板。

21.       张医生:国际学校是比较标准的美式英语或是英式英语,对吗?

22.       来访者:对,因为国际学校在香港已经比较成熟了,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声誉、口碑都不错。

23.       张医生:那里有IB program(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 国际预科证书课程)吗?

24.       来访者:有,都有。

25.       张医生:首先,听起来你这是美丽的困扰了,因为利弊的倾向很清楚,比较接近黑白分明,类似的情况下,人们都会选择让小孩去国际学校。第二,尽量上有IB program的学校,这样可以跟美国全部对接。小孩在10岁之前接触国际英语非常好,因为10岁之后再去跟标准的美式、英式英语接触就晚了,大脑已经发育定型了。就像我是20多岁来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的,但是我的英语一直有口音,在美国找的任何一项工作,我都是我们全院或是全系的英语倒数第一,没有倒数第二的可能,因为他们要么是美国人,要么就是我从小过来的,我是读研究生来过来的,就来不及了。你和先生才40岁,经济上没有问题,还能让小孩上有IB program的学校,去的还是香港,大部分都不是大陆的老师,你这都是大陆教育改革的方向,绝对是美丽的困扰。香港是介于大陆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孩子不用去美国、英国,在香港的国际学校就能和国际先进的教育对接,所有人在你的处境下都会选择让孩子读国际学校,不会有其他的选择。关于你担心的中文的问题,我在家里和孩子永远都讲中文,她一句中文都不跟我讲,到现在大学毕业了,讲中文很流利,为什么呢?虽然小的时候听我讲中文很烦,但是上大学开始学中文的时候,因为从小到大,受到家里的熏陶,记住了中文的发音,很快就找准了。像你和保姆在家里就可以跟孩子坚持讲中文,这样孩子在家里接受的是标准的中文,在学校里接受的又是标准的英文,小孩就不会乱。但是在大陆,很多孩子学会的英语可能是广东英语、天津英语或是山东英语,都乱套了。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但是英文有问题,这不是咱们未来要努力的方向。你能看到现在中美之间的合作,无论是在金融、医学、科技上都特别多,想找一个合格的翻译都困难。你的小孩接受了既有中文,又有标准英文的训练,以后的前途会很光明,能够服务于广泛地区的广泛领域。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亚洲学英语最好的地方,小孩受到这种国际训练,对他们适应未来的中国社会很有帮助。

26.       来访者:我感觉现在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未来小孩说中文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读和写会有问题,我也看过一些国际学校或是双语学校的孩子,他们在这方面的水平都差很多。所以,我也是有点纠结。

27.       张医生:首先,我刚才帮你分析的利与弊,现在的情况是利远远大于弊,未来不会的那部分,你会你可以教她。第二,你和孩子这四年都在一起,如果你过去工作,把他留在大陆,这显然有问题。第三,如果你说的中国文化指的是上学统一教材,背诵三百首唐诗,琴棋书画,这些后面补就好了,有很多孩子长大后再去学习这些东西,这些都不是人生必备的。相反,在国际学校教的这些东西是人生必备的,未来中国也一定会更加提倡全民创新、国际合作等。如果你讲的中国文化就是会说中国话,会写中国字,这些有13亿人会,在未来国际合作的大背景下,一定是具备另一种技能的人更有优势。

28.       来访者:还有就是中国人打交道的方式,待人接物的能力,所谓的情商,这些都是在这个文化环境或是语言环境里才能学到的。我也接触过一些从中学就去美国的孩子,等他们大学毕业回国工作的时候,就感觉到他们对很多事情不太能理解。他们确实是在美国这样比较开放的环境中长大的,英文讲的也很好,但是在待人接物,对人的理解方面有欠缺。

29.       张医生:对的,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希望孩子将来长大以后能“溜须拍马走后门”,那还是在那个环境里训练比较好。

30.       来访者:哈哈哈。

31.       张医生:对,看你想学什么,想学造假,那就去深圳华强北,要想学科技、学创新、学正确的价值观,那就得换个环境去学。另外,孩子将来学成之后有很多机会,不一定都去国企,可以选择外企,你自己也是因为过去到美国留学,回到国内后更受到重视。举个例子,比如大家都很崇拜钱学森,你能想象如果他当年没有出来留学会是什么样吗?还有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你能想象如果他不是美国留学的会是什么样吗?假如在新的时代下,你还认为刚才说的那些东西很重要,那没关系,但如果你看到咱们未来的社会更看重创新、开放、科技,你的想法会不一样,所以很多白领、教授都愿意孩子出来留学。我刚才讲孩子10岁以前出来比较好,是从学语言的角度,如果从学专业的角度是另一回事了。但你刚才说的中国文化好像是想把孩子培养的跟所有的G市人一样,跟所有的中国人一样,你得找一个能说服自己的角度,我听到的都是唐诗、走后门、拉关系,这些东西不懂不是更好嘛。我们宁愿孩子单纯,还可能跟别人格格不入,但是做事正确,价值观正确,挣得钱比较干净,做家长才能高枕无忧。现在如果把孩子留在大陆,可能会影响你们母子关系,到了香港离大陆不远,还能学中文,你和保姆也都是讲中文的,你还想让小孩怎么中国化呢!

32.       来访者:呵呵,是,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小学的时候让孩子上中文的学校,中学的时候再转去国际学校。

33.       张医生:对,我这里帮你分析的是科学的道理,一个孩子在10岁以下不学英语,英语就不是母语了,这个年龄点不是绝对的,是大致的,这与人的神经发育有关。10岁以下的孩子学什么,什么就是母语,现在中文已经是孩子的母语了,你和保姆可以继续跟他讲中文,看大陆的电视,每个周末去中文学校就可以了;但如果10岁之前不学英文,就变成你和我这样的情况,虽然从小也没少学,从中学开始就接触英语,但是跟外国人比,英语还不是咱们的母语,口音和语法都不对,只是对方能明白你的意思,如此而已了。

34.       来访者:呵呵。

35.       张医生:对,如果有像你这样的机会,类似的人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没有就不说了。我当时是没有这个机会,但等我到了美国,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毫不犹豫地让小孩在6岁以前就过来了。我那个时候学习生物学知识才明白,长大了以后再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虽然脑子里知道该怎么发言,但是舌头却找不准位置,因为已经格式化了。你知道吗?在美国,当地人不担心印度人的英语,却最担心咱们中国人的英语,这是为什么呢?他们认为印度人的英语是系统误差,几乎所有的印度人讲英语都是一个味,第一次听不明白,下次听懂了就能明白所有印度人的发音,这样就不太影响印度人在国外的就业和发展;咱们中国人的英语是随机误差,学生从北京、上海、广州不同的地区来的,发音都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微软、谷歌的CEO都是印度人的原因,他们和美国人交流无障碍。你如果有机会到网上查查张学良讲英文,就能理解外国人听中国人讲中文是怎么回事。所以,当你有机会制造不同的时候,大部分人不会选择还是让孩子还是跟所有人都一样。刚才问你的问题里,你的工作是不是定下来了,经济是不是没有问题,保姆是不是讲中文等,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最后的答案应该很清楚,至于最终要怎么做决定,你肯定还要和先生回去商量了。

36.       来访者:嗯,嗯。

37.       张医生:你刚才说的问题,我认为是问题,中国人不能忘记中国文化,我来美国20几年,也坚持每天看中国电视。但不是在有机会制造不同的时候,坚持把英文说得像外国人,在有机会把小孩培养成高端人才的时候,把他拉到低端人群。为什么90%的高端人群的后代还是高端呢?这里的高端、低端不是指人的尊严、阶层等,不是阶级论,而是资源论,一般是有资源的人容易做成事,这样清楚吗?

38.       来访者:清楚,我觉得很清楚。实际上,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因为我们之前在N国生活过,小孩子也很喜欢那里,我们也在考虑要不要回到N国,当然这样的话我就得放弃工作了。

39.       张医生:现在是这样的,是小孩喜欢N国,还是你喜欢?

40.       来访者:我们俩都喜欢。

41.       张医生:不可能的,呵呵。首先,因为4岁的小孩没有形成任何的价值观,到哪里就喜欢哪里。N国是很好的国家,目前国际上,一流的国家是美国,二流的国家是N国、英国、法国,三流国家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一般要在小孩小学毕业以前定个地方,年龄越小,喜好越容易改变,反之,越难。如果大人喜欢,那你们就做决定了,如果大人和小孩都喜欢,也是由大人来做决定,不是由小孩来决定你,而是由大人来决定小孩,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不会有明确的价值观和判断,所以不必要打着小孩的旗号来做决定。当然,这又是一个美丽的困扰,你们需要从家庭整体的情况来决策。第二,你到香港有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想当家庭主妇,那没有问题,但如果感到学了这么多年,还有这么好的教育背景,也想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就是另外一个选择。N国确实是世界第二的国家,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德语的限制,在国际交往上比较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得主中,N国人少的原因。德语和英语相差太远,一般德语讲的越好的人,英语讲的越差。在未来的社会里,小孩有两件事是必须要学的,一是英语,而且要在10岁以前学,这样就拥有了国际视野的工具;二是思辨能力,这与认为家长、老师说什么都是正确的,唯唯诺诺的孩子完全不同。这两件事都是从小练习的,高中以后再去训练思辨能力是不行的,思维能力已经定型了,学外语十岁之后就不能是母语了,这些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这在我看来是个美丽的困扰,很容易做决定,但如果在你看来还是很困难的话,先是以大人的想法为主,如果你想做家庭主妇,那就去做你爱做的事,如果你想事业、家庭各占一半,那答案也很清晰。至于小孩是学英语好,还是学德语好,如果有选择,肯定是英语更好一些,因为英语是国际语言。这样清楚吗?

42.       来访者:嗯,我听清楚整个逻辑了,我觉得也很有道理。但其实我也很吃惊,虽然我的孩子只有4岁,他的喜好是非常强烈的,并不是我加给他的。比如,他在N国生活了一年以后,我们再去全世界任何地方,他都一直在说,“我们回N国去吧”,“我什么时候能回N国幼儿园啊”,那种喜好程度让我很吃惊,一个小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偏好,这还真不是我教他的。

43.       张医生:你感到吃惊,我一点也不觉得吃惊,就是因为你们度假在N国,如果度假到美国,他也会喜欢美国,这是很简单的生物学道理。我给你讲一个事,我到朋友家里做客,担心他家里的N国黑背会咬人,我的朋友讲,“你放心,它肯定不会咬你”,因为这个狗从生出开始就被喂一种罐头,它只吃一种品牌的罐头,即使把肉放在它面前,它都不会吃。所以,你的小孩是发育特别正常的,N国的某个城市与你现在所在的城市相比,没有人会选择后者。

44.       来访者:呵呵。

45.       张医生:我的女儿6岁来到美国,从此坚决不离开这里,刚开始过来的时候,上课听不懂,吃饭吃得慢吃不饱,在这生活一年以后,我跟她讲,“奶奶来接你回去”,她马上就讲,“你们回去吧,你们把我送给别人吧。”

46.       来访者:呵呵,我的意思就是孩子的选择是他自己的,并不是我说这个地方好,他就觉得好。他其实是很独立的思维方式,这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要听取一下小孩子的想法,让他们有个更好的环境。

47.       张医生:我刚才讲的你好像还没有听懂,狗没有选择吃罐头,是人让它吃的;小孩没有选择去N国生活,是你带他去的。所以,成人决定小孩的生活,等到长大以后就是自己决定自己了,就像你现在这样。人越小的时候,越偏重生物属性,越长大,越偏重心理、社会因素,比如,你刚才讲的习惯、文化等。这样清楚吧?

48.       来访者:好,知道了。

49.       张医生:只要你热爱中国文化,就会逐渐对小孩有影响,但不需要把小孩培养成和所有的中国孩子一样。只要小孩超过两岁,这些你带着他体验的东西,都会对他有影响,不管是N国的体验,还是在香港的体验,将来都会有用。

50.       来访者:嗯,好的。

51.       张医生:我们今天讨论的都是给你做借鉴了。我在女儿长大以后也带她去法国、日本,让她体验中国、美国以外的国度都是什么样,她慢慢就能看不到不同国家的不同优势,逐渐就会形成兼容、包容、开放(open)的观念。所以你今天讲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美丽的困扰,祝贺你的家庭,因为你们的资源比较集中,选择起来也相对容易,好吧?

52.       来访者:好的,谢谢您!

53.       张医生:不客气,再见!

【张医生点评】

解读来访者及其困扰

首先,本案例中的来访者的家庭具有很多中国家庭难以拥有的资源,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既可以选择在世界强国生活,也可以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工作、生活,但依然会在孩子是否要去国际学校,担心孩子会丢掉所谓的中国文化等问题上存在困扰。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分析,来访者本身是广州人,离香港很近,饮食、文化等都很容易适应,而且过去四年多一直是家庭主妇,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慢慢闭塞了,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常态,虽然从条件和教育背景上是最容易具备国际观的人,实际上还保留着很浓厚的乡土观念。

其次,本案例的来访者在咨询中并未提及自己的先生,但从案例背景中我们了解到她的先生在上海工作,如果来访者和孩子去了N国,两人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区,那将很难保持目前的状态。虽然此次咨询,来访者的先生既没有在现场,也未被来访者提及,但咨询师不能不考虑到这一层,这也是家庭治疗的意义所在。至于来访者为什么在咨询时未提及先生,我们不知道原因,也许双方正在办理离婚,或有其他状况,但咨询师讨论的建议中一定不能加速对他们关系的破坏,不能给他们保持现有状态制造障碍。即使是从家庭治疗的角度,也不意味着咨询师在本次咨询中就一定要询问来访者丈夫的情况和意见,只需在合适的时候点到为止即可,“最后做决定,你还要回去和先生商量了。”

案例启示

首先,本案例中涉及到来访者对不同国家、地区的选择,作为咨询师,解读一个国家与解读每一个个体一样,都需要有系统的思维。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处在世界何种位置,一流或先进国家需要具备哪些特点呢?其一,创新性。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否有新的发明和创造,不是指的那些古老的发明,而盗版、造价明显和创新背道而驰的。举例来讲,芝加哥大学有89个诺贝尔奖得主,我们熟知的杨振宁、李政道都在其中。其二,包容性。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开放,兼容并蓄,而不是排外。其三,人均GDP。中国的总GDP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却在世界前50名之外。其四,是否完成开发。指的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否已经完成开发阶段,不再继续大面积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像缅甸这样的国家就是还处在未开发的阶段。以这样的标准衡量,目前世界一流国家明显是美国,其次是N国、英国、法国。日本的人均GDP虽然很高,但因缺乏创新和原创,没有进入世界前三。

其次,本案中的来访者明显拥有良好的资源,有机会将小孩送到更发达的地区或国家接受先进的教育,那么对于中国其他大部分没有这样资源的家长而言,又该如何培养小孩那些优秀的品质和宝贵的能力呢?第一,家长在能力范围里,尽量让小孩去读相对好的学校。第二,尽量让小孩避免污染,即尽量不“学坏”。什么叫“学坏”呢?完全忽视孩子的兴趣与天赋,强制让孩子参加学习班,比如奥数班,画画班,小提琴班等,在中国很多孩子要同时上几个自己毫无兴趣的补习班,还套上考级、比赛的枷锁,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则是不务正业。案例中提到要培养小孩的思辨能力,如果学校里暂时办不到,可以去参加一个这样的课外班或是夏令营;如果学校里英语教学不够标准和充足,可以让孩子多看看英语频道,或是参加其他更专业的英语培训。总而言之,是将有限的资源放在刀刃上,而不是浪费。

再次,本案例中来访者反复提到中国文化,但说出的都是写中国字、说中国话等浅显的表象。如果拿中美文化对比,其本质上有两点差异。其一,中国文化比较强调群体,而美国比较突出个人主义。其二,中国文化比较强调权威文化,而美国比较习惯反权威。不同的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效果差异。比如,上个月的某一天,领导因为一些事情使我下班晚了30分钟,我就可以警告他,“下不为例”,如果下次他继续耽误我的时间,我们还可以到工会可以去举报他,或者领导的上级领导可以处分他,因为他侵犯了员工的权利。

最后,想要真正理解一个文化的好与坏,体会它的精髓,反而需要跨文化,这就像一只狗只吃一个品牌的罐头,它怎么会知道人肉不好吃呢?没吃过。像杨振宁这样的人,正因为到了海外,就特别能够看懂两个民族的文化。我刚到美国的时候,也曾经向我的教授发问,“你们这里的人怎么不发动革命呢?我们的国家在历史上经常发生把政府推翻的革命事件。”教授讲,“看来你不了解美国政治,我们是每两年来一个小革命,每四年来一个大革命”,他指的是选票革命,一旦政治家让民众不满意,民众就会通过手中的选票把他们替换。如果我只是在中国,从来没到过美国,他讲的这个道理,我就会很难理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