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先心病儿子躯体的过度保护,却换来了他的心理问题
心理医生:张道龙
编 辑:姚立华
【案例概览】
咨客,男,15+岁,初中四年级。去年因为牙痛去口腔科,医生让他张开嘴巴,他觉得非常困难,勉强张开以后只要医生用棉签或者压舌板一碰,立即恶心呕吐,如此反复。尽管很努力的配合医生,并且连声抱歉,但是始终无法完成检查。医生建议找心理医生。回家以后妈妈让他张开嘴巴看看,也非常艰难,无法忍受异物伸进嘴巴。大约十岁左右时吃果冻噎到了,从此不吃果冻,逐渐发展成不能吞咽粘性的东西。比如年糕,香蕉,汤圆,甚至炖的太烂的菜。吃苹果,锅巴这一类脆性的食物没有问题。吃类似于桃子这类水果会把果肉抿出来。一直以来睡眠都不好。本次咨询和母亲一起。
咨客出生时即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法洛氏四联症)。父亲大学学历,在酒店工作。妈妈为了他放弃了医院护士的工作,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在18个月时做了手术,情况顺利,可以进行一般体力活动。手术后回来不敢看电视或者杂志上人物的眼睛,只要看到就会说“怕”,几个月以后才逐渐好转。妈妈说他现在完全不像15+岁的孩子,讲话和行为都很幼稚,像几岁的孩子。从小到大妈妈一直对他非常担心,不敢让他做很多事情。另一方面,咨客对妈妈也非常担心,只要看到报纸上有报道旅馆老板被害的事情他就很紧张(妈妈现在经营旅馆),上课会走神担心妈妈出事,在家只要妈妈上楼和旅客说话时间长了,他就要上去察看。平时非常爱护小动物,蚊子也舍不得打死,直到身上被叮很多包。走路都怕踩到虫子,发现了会小心的把虫子移到安全的地方。学习成绩不好,笔记记得很好,补课老师说,学会的内容转眼就忘。
【咨询实录】
1. 张医生:你好,我是张医生,请讲讲你的困扰吧!
2. 咨客妈妈:去年儿子说牙疼,我想早点去看看吧,避免严重了。去看牙科医生时,他只要一张嘴就恶心,看了很久,医生鼓励他好多次都不行,只要张嘴就要往卫生间里跑,要吐,一个多小时后,医生建议我还是去看看心理医生,应该不是其他问题。这时我们就觉得这是个事儿,但我们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合适的心理医生,所以一直也没去看。
3. 张医生:他有这个问题多长时间了?
4. 咨客妈妈:去年他说牙疼才发现的。
5. 张医生:医生没用麻药吗?
6. 咨客妈妈:不是麻药的问题,他就不能张嘴,医生根本都没看到他那颗牙。
7. 张医生:以前做过类似于扁桃腺之类的检查吗?也是这么敏感吗?
8. 咨客妈妈:他小时候总感冒发烧,发烧就得去医院看医生,儿科医生每次看他的扁桃体,只要用压舌板一压,他就恶心,呕吐。
9. 张医生:医生没想到要给他用麻醉药吗?这些都和他的植物神经反射过度有关,明显是心理问题。
10. 咨客妈妈:他大约从五六岁的时候开始,吃东西时经常出去吐掉,如果有菜叶或什么东西卡在嗓子,他就会卡出来吐掉。
11. 张医生:我们正常人如果感到喉咙有异物感,一般不会呕吐,他这种情况看牙医的确比较麻烦。在国外,他这种情况看牙医或做胃镜时会用麻药,患者睡着之后就可以检查了。他过去做心脏手术时没问题,是吗?
12. 咨客妈妈:嗯,是的。
13. 张医生:肯定睡着了才能做这种手术的吧。
14. 咨客妈妈:当时是全麻。
15. 张医生:对,牙科检查不需要全麻了,一般使用局部麻醉,使患者在15-20分钟内是睡眠状态,医生可以做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16. 咨客妈妈:我们这边的医院里还达不到这种水平,这里的医生建议我去看大医院的儿科门诊。我也打电话询问大医院的门诊是否可以有麻醉,人家说没有。
17. 张医生:做口腔矫形之类的手术也需要麻醉啊。
18. 咨客妈妈:不知道。
19. 张医生:口腔科没有麻醉是吗?
20. 咨客:应该是。
21. 张医生:你生活的城市是县级以上吗?
22. 咨客:是的。
23. 张医生:那口腔科应该有麻醉啊,否则口腔外科手术不可能让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做。
24. 咨客妈妈:他的牙也没什么大问题,只是有点儿疼,医生也没能看到,之后也没再疼。
25. 张医生:拍片可以吗?不用他张嘴,就在侧面拍张片子可以吗?
26. 咨客妈妈:医生没给照。
27. 张医生:我的意思是如果他张嘴会恶心,如果不张嘴,就拍张片子呢?
28. 咨客妈妈:那应该没问题。
29. 张医生:好的。首先别耽误孩子牙齿的治疗,年轻人都是恒牙,这种永久性的牙齿耽误了治疗时机变成蛀牙就麻烦了。给牙齿拍个片子没有问题的话,就去拍片看看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可以去大医院治疗,省级医院或大学的附属医院肯定有麻醉,不可能全国的口腔科都没有麻醉。这个孩子不仅是牙齿的问题,主要是他的植物神经反射特别敏感,需要通过局部麻醉才能完成治疗过程。这是说他的牙齿问题。关于心理,明显是有过度反应。还有其他的困扰吗?
30. 咨客妈妈:他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总玩儿,他的睡眠也不好。看问题特别偏激。
31. 张医生:能举个例子吗?偏激到什么程度?
32. 咨客妈妈:比如我们看元宵晚会时,他问我这是不是中央台,我说是,他立马说“不看不看,政治色彩太浓了”。因为看春晚时大家都说没意思,政治色彩太浓,他听到这句话就很生气的说不要看了,把电视关了。这么点事儿按理说一个孩子不应该有这样的反应,他就会很不开心。看人也一样,看不到一个人的优点,只要看到缺点,就会很反感这个人,全盘否定。
33. 张医生:还有什么问题?
34. 咨客妈妈:还有就是他已经十几岁了,感觉说话办事非常幼稚,像几岁的孩子。
35. 张医生:什么原因呢?
36. 咨客妈妈:不知道。
37. 张医生:你是长期和他生活在一起,是吗?
38. 咨客妈妈:是的。
39. 张医生:你还辞职在家专门伺候他,是吗?
40. 咨客妈妈:是的,因为他身体不好,也没有老人带孩子,我对他有点儿过度疼爱的感觉。
41. 张医生:对。你今天想和我讨论什么问题?
42. 咨客妈妈:我也不知道,就是感觉他有点儿不太正常,想让你帮我分析一下他在哪个方面出了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
43. 张医生:他的心脏功能处于什么状态?
44. 咨客妈妈:都还好。
45. 张医生:需要定期检查吗?
46. 咨客妈妈:要求是定期复查的,这几年没去了。小时候每次查都是正常的。
47. 张医生:那很好,最后一次检查是什么时候?
48. 咨客妈妈:有六七年没去了,今年准备带他去查一下。
49. 张医生:对,这个必须去,这个检查可以每年一次,至少两到三年也必须去一次,不能很多年不去。因为术后状态是暂时的,避免出现问题,要定期检查。
50. 咨客妈妈:好的。另外,大约十岁左右的时候,他不能吃果冻,香蕉、汤圆等这些比较软的东西都不能吃,放在嘴里就恶心,咽不下去。他喜欢香蕉的味道,但吃不下去。实在想吃就掺着锅巴这些硬的东西吃下去。
51. 张医生:听上去很偏食。体型偏瘦是吗?
52. 咨客妈妈:是的,很瘦,刚开始有点儿变声。
53. 张医生:喜欢运动吗?
54. 咨客妈妈:不喜欢。而且他晚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昨天我还问他为什么睡不着,他说想事儿。我问想什么呢?他说有时候想点儿个人隐私,有时候想点儿玩具之类的。我问什么隐私?他说不能和我讲。我也不知道他想什么,总之是入睡很困难。
55. 张医生:学习成绩怎么样?在班级能跟上吗?
56. 咨客妈妈:小时候成绩挺好的,小学高年级就开始逐渐变差,现在基本上是最后了。
57. 张医生:能上大学吗?
58. 咨客妈妈:不能,考高中都费劲,而且他把小时候学的东西都忘记了。
59. 张医生:和他注意力不集中有关,是吗?
60. 咨客妈妈:但是不该记住的事情他还想着,学习上的事情他说没兴趣,都忘记了。
61. 张医生:好的。除了心脏,还有其他健康问题吗?
62. 咨客妈妈:没有什么了,之前就是不怎么吃东西,抵抗力很差,总是感冒发烧,好久都不好,每年都得十次八次的。这两年好了。
63. 张医生:那是什么时候?
64. 咨客妈妈:从两三岁到两三年前。
65. 张医生:这需要你去医院查一下,是否和心脏有关?
66. 咨客妈妈:和挑食有关,蔬菜、水果很少吃,去年开始长个了,能吃一碗饭了,不像以前那么挑食了。以前根本不坐在饭桌上吃饭。
67. 张医生:听上去与运动、饮食和心脏都有关。你还有其他问题要问我吗?
68. 咨客妈妈:没有了。
69. 张医生:那我和你儿子聊几句。
70. 咨客:你好,张医生。
71. 张医生:你好,你妈妈刚才讲的这些事,在事实上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
72. 咨客:没有。
73. 张医生:你能和我说说为什么看医生时只是张嘴就恶心呕吐呢?医生也没碰你。
74. 咨客:就是嘴一张开,医生把那个东西一放进去我就特别难受,现在一说我还感到难受。
75. 张医生:也就是说闭着眼也不行,只要有人碰你就不行,是吗?
76. 咨客:是的。
77. 张医生:试着吃点药,半睡不睡的时候也这么敏感吗?
78. 咨客:吃药没事儿。
79. 张医生:你小时候做过心脏的大手术,现在都不记得了是吗?
80. 咨客:是的。
81. 张医生:这件事你得一点点练了,试着往嘴里放不同的东西逐渐训练。实在不行就得用点儿麻药来完成类似这样的检查。现在最困扰你的事情是什么?
82. 咨客:吃不下东西。
83. 张医生:吃不下东西,在你看来是什么原因呢?
84. 咨客:不知道,就感觉特别烂(软)的东西咽不下去,一咽就往出吐。
85. 张医生:吃烂(软)的吐,不烂(软)的东西呢?你爱吃的东西能咽下去吗?
86. 咨客:爱吃的能咽下去。有时想吃地瓜、西红柿、香蕉等,但吃不了,放在嘴里就难受。
87. 张医生:想吃怎么还吃不了呢?吃地瓜的话会怎么样?
88. 咨客:吃两口就恶心,再吃就吐。
89. 张医生:是到了胃里就不舒服?还是在嘴里就不舒服?
90. 咨客:到嗓子里不舒服。
91. 张医生:嘴里吃什么都不舒服吗?
92. 咨客:软的不行,硬的没事儿。
93. 张医生:炸土豆条、地瓜条都能吃吗?
94. 咨客:能。
95. 张医生:这个问题多长时间了?
96. 咨客:好几年了。
97. 张医生:在你看来是什么原因使你形成这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呢?
98. 咨客:不知道。
99. 张医生:突然就变成这样了?
100. 咨客:差不多吧。
101. 张医生:你妈妈还提到你总爱胡思乱想,有不安全感,总是担心妈妈出事儿等,这个问题多久了?
102. 咨客:小时候就有。
103. 张医生:小到什么时候开始有不安全感?
104. 咨客:大概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家里进来一个歹徒把我们一家都砍了。
105. 张医生:你小时候经常生病要去医院,你知道吗?
106. 咨客:不知道。
107. 张医生:你近两年不怎么去医院了,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去医院看病,这件事你有记忆吗?
108. 咨客:没有。
109. 张医生:小时候经常出门吗?还是经常被父母关在家里?
110. 咨客:妈妈不让我出门。
111. 张医生:为什么?
112. 咨客:妈妈怕我乱跑。
113. 张医生:别人家的孩子也在外面,为什么不怕呢?
114. 咨客:我也想出去,但我妈不让。
115. 张医生:也就是你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儿的机会并不多,是吗?
116. 咨客:是的。
117. 张医生:你现在朋友多吗?
118. 咨客:好朋友不多。
119. 张医生:你在体育运动方面怎么样?妈妈说你不爱运动。
120. 咨客:是有些懒。1000米我能跑五分钟。
121. 张医生:班上其他同学呢?
122. 咨客:四分多,三分多都有,及格是三分四十一秒。
123. 张医生:呼吸有问题吗?
124. 咨客:没有。
125. 张医生:你担心过自己的心脏吗?
126. 咨客:担心过。
127. 张医生:几岁开始担心心脏的?
128. 咨客:近两年。
129. 张医生:为什么近两年开始担心了呢?
130. 咨客:闲的没事时他忽快忽慢的,撞得胸腔挺疼的,在里面乱晃。
131. 张医生:你是说心脏在胸腔里乱晃吗?
132. 咨客:对,感觉像装了个青蛙一样,上串下跳的。
133. 张医生:感觉上蹿下跳时,有没有让妈妈帮着数一下脉搏?
134. 咨客妈妈:他感觉很不舒服,捂着胸口难受的时候,我帮他测脉搏,的确不不规则。带他去医院做心电图的时候就缓过来了,医生说有些心律失常,不要紧。
135. 张医生:晚上睡不着觉时,有没有担心健康出现什么问题?
136. 咨客:没有。
137. 张医生:那还好。妈妈说你学习是班上倒数了,是吗?
138. 咨客:是的,倒数。
139. 张医生:上高中有问题吗?
140. 咨客:上不去。
141. 张医生:高中上不去做什么呢?
142. 咨客:去职业学校。
143. 张医生:能像妈妈一样读个护士之类的专业吗?
144. 咨客:没考虑过。但和生物学相关的我都干不了。
145. 张医生:为什么生物学做不了?
146. 咨客:做不了解剖之类的事情,尤其是活体解剖。
147. 张医生:打针也不敢吗?
148. 咨客:不敢。
149. 张医生:胆子小。
150. 咨客:不是胆子小,好好的东西,什么罪过都没有,你把它杀了,有啥意思?太残忍了,我做不了这样的活儿。
151. 张医生:好的。你妈妈说你看问题比较偏激,只关注别人的缺点,不关注优点,有这个问题吗?
152. 咨客:我的想法挺好玩儿的,优点都是应该的,不用说,缺点要帮他们挑出来,让他们改。
153. 张医生:希望别人做得更好,更完美。
154. 咨客:嗯。
155. 张医生:那你会以同样标准要求自己吗?
156. 咨客:差不多吧。
157. 张医生:那你刚才提到的胆子小、爱胡思乱想、偏食等问题,怎么不改改呢?
158. 咨客:也不算偏食吧。
159. 张医生:你妈妈说你很很瘦,身高有170CM,我没看到你,不知道具体什么样了。
160. 咨客:90斤。
161. 张医生:那肯定是非常瘦了。我身高也170CM,体重比你多一倍,虽然我偏胖,但也不能瘦到你这种程度。
162. 咨客:是的。
163. 张医生:这个你想过改了吗?
164. 咨客:没有。
165. 张医生:你说自己对别人挑剔,希望别人能改好,你自己的偏食、爱胡思乱想的问题想过要改改吗?
166. 咨客:想过,但是很难改。
167. 张医生:那你对自己还挺宽容的。
168. 咨客:对。
169. 张医生:关于春晚的问题我同意你的观点,的确有些像新闻联播,这点不是偏激。其他的观点有些问题,多数人不像你这样看问题。你今天主要想和我讨论什么?
170. 咨客:主要是一张嘴就恶心的问题。
171. 张医生:还有其他问题吗?
172. 咨客:就这个吧,这一个问题就够麻烦了。
173. 张医生:好的,现在我来回答你和你妈妈的问题。很不幸你得了先天性心脏病,那么小的孩子做了很大的心脏手术,父母肯定会非常心疼你,手术后也会非常担心你,总是怕你出什么问题,妈妈甚至还辞去了工作专门在家照顾你,毫无疑问对你有过度保护的问题。你变成今天这样,一半以上的原因和你的抚养方式有关。好在你的疾病是手术可以治疗的,所以你现在的生活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刚才你提到自己不记得小时候生病时候的状态,心脏不好会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你的嘴唇很可能是发紫的,因为氧气不够,父母自然就会担心你出门后会感觉缺氧导致呼吸困难怎么办?对于体弱多病的孩子,父母发自内心的想给予过度的保护。你今天能长这么高,身体上没啥问题,肯定离不开父母对你的爱心,这些都是好事。这样做的缺点就是你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经常出去又跑又跳的,父母越是保护你,你胆子越小,越焦虑,不怎么和小朋友玩,逐渐的与人交往也出现困难,这些都是过度保护导致的结果。虽然你的身体已经康复,但这个病给你和家人带来的阴影一直都在,所以你总爱胡思乱想,胆子小,不安,都是心理问题,与你见的东西和事情少有关,需要从现在开始慢慢改,尽管有些困难。你更像是被妈妈从小喂大的孩子,不像兄弟姐妹多的家庭里,孩子需要抢着吃。你看外面的动物很少有饿死的,弱肉强食,很多动物为了活着连同类都吃,非常强悍,明显不会存在你身上的问题。你妈妈有医学背景,对你从医学和饮食上的照顾使你变得挑食,甚至有些怪癖。怎么办呢?首先你得抑制自己的焦虑和植物神经过度敏感。抑制这两件事必须要运动,去复查看看心脏能承受多少运动量,这个运动不是让你出去跑几千米、几万米,有一种自行车可以固定在家里的某个位置,或者买个跑步机放在家里,游泳也可以,运动量并不是很大,但可以让你浑身活动,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食欲。不能激烈运动,不代表不运动,光长个儿没有血液循环,弱不禁风,坐在那胡思乱想,越焦虑越吃不下饭,吃什么都觉得恶心,明显是焦虑的过度反应。也就是运动一定要做,但要在心脏的耐受范围进行有氧运动。同时还要注意pm2.5高不高,要在100以下运动,雾霾严重的话,会使你呼吸困难,加重焦虑,家里可以放台空气净化器,这样才能保证是有氧运动,帮助你通体舒畅,增加食欲。否则你就像住院的病人一样,每天坐在那,逐渐就没有什么食欲了。另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用一种药,叫瑞美隆,我不是你的主治医生,不能直接给你开药,你可以找主治医生商量,这个药可以抑制胃肠道的反射,改善睡眠,是五羟色胺受体阻断剂。很多癌症病人化疗之后总是恶心呕吐,也会服用这种药物,当然我不是说你有肿瘤。在社会资源方面,本来护士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你妈妈能教你,也有资源,主要还能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但你说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专业都不能学,对杀生、解剖、打针等事情都很排斥。还有一种选择就是看职业技术学校里有没有那种类似维修运动器材的专业,未来可以去健身房工作,没事的时候可以自己锻炼身体,对你的身体健康有好处。不能学生物,要选择和健康有关的专业,你的心脏病是先天的,但如何让自己健康起来,需要后天的训练。美国人曾做过一个实验,我们平时吃的大虾,让它运动之后与不运动的虾相比,肌肉纤维不一样,口感更好。不想修运动器材,还可以修血压计等医疗器械,再不行还可以学习牙科技师,了解人的牙齿是怎么回事儿,帮助别人洁牙,看得多了就不会敏感了。总之,接触和健康有关的行业,对你的健康状况有好处。我这样说你能清楚吗?
174. 咨客:清楚。
175. 张医生:这是指在社会资源方面该怎么做。生物层面主要是运动和药物治疗。心理方面,刚才我们分析了你的问题主要因为你的先心病,父母对你过度保护的抚养方式,导致你总是害怕、偏激、与人交往困难、胆小等。一般坏人都不会来旅店里杀人,都是去银行附近抢劫,所以你担心的事情基本不会存在,属于小概率事件。所以你的担心明显是过度的,和你胆子小有关。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一起做,对你的预后会好很多。清楚吗?
176. 咨客:清楚。
177. 张医生:好的,刚才我说的这些回答你妈妈的问题了吗?了解孩子的问题是怎么来的了吗?孩子有病,你们对他的担心都变成了行动,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对他的过度保护使他像温室里的花朵,弱不禁风,健康和饮食你都一手包办了,他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做,所以尽管已经十几岁了,个头也不小,但看上去很幼稚,什么都不会做。但人生不能逆转,无论过去做得对与否,接下来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做得更好,怎么给他提供锻炼的机会。刚才我提到的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要一起动起来,未来他的预后才能变好。前提是先检查他的心脏能耐受多大的运动量。
178. 咨客妈妈:他的心脏应该是90%都没有问题,除了特别激烈的运动,其他都可以做。
179. 张医生:那就更应该按我们刚才讨论的去做。你过去一定是非常担心他的心脏有问题,所以不让他到处乱跑。对他的过度保护是因为你害怕和焦虑,很多时候你并不觉得自己焦虑,但你肯定很担心他。总让他在家,几乎不让出门,孩子自然就会变得没有安全感。你看外面那些所谓的“野孩子”,到处打架偷东西,完全没有安全感的问题。温室里养的孩子就会像他这样。而且他的心脏并不是测出来功能不正常,而是你担心他不正常。如果当年他出生时没有心脏的问题,你不会辞职回家照顾他,对吗?
180. 咨客妈妈:对的。
181. 张医生:父母教育孩子往往不是靠嘴上说的,而是你在身体力行的告诉他,他是不安全的、有问题的孩子,容易出现健康问题,慢慢他就记住了。也许你没有说这句话,但是你不让他出门,不就是怕出事儿吗?别人家的孩子出门可能把腿磕破了,可能牙磕掉了,但他们没有变成温室里的花朵。
182. 咨客:对,你讲得很对。
183. 张医生:你又能做饭,又懂得健康知识,相当于开了个养老院,提前把孩子弄成退休状态,养到了今天,使他像老人一样弱不禁风。尽管这是有原因的,不是你故意要这样做,但他的行为是被你们培养出来的。他现在身体上比较健康,但心理上却不健康了,生理上像十几岁的小伙子,心理上像不到十岁的孩子。改变这些行为也需要逐渐的做,比如他下次再担心你和顾客讲话危险,就可以和他谈,为什么觉得这个人是危险的,店里都有摄像头,可能他会意识到自己是过度担忧了。然后你再在认知上调整他,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即便发生危险,他应该选家里没人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在家的时候呢?其他的事情也一样,都让他自己多去做,自己出去交朋友。未来能进入健康领域,他就会有意识的关注自己的身体。了解人的身体后,对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敏感的问题也有所了解。
184. 咨客妈妈:好的,非常清楚。
185. 张医生: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186. 咨客妈妈:还有就是我和他爸爸工作压力都很大,看到他做很幼稚的事情时,或一张嘴讲什么都是错误的,我们就会对他发火,训斥他。现在想想这是我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187. 张医生:对的,你们一直把他当小孩子养,他没有机会变成大人。
188. 咨客妈妈:我们感觉他这个年龄应该是大人了,说话做事都应该是大人样儿,不应该那么幼稚,让我们很困惑。
189. 张医生:对,现在你知道什么原因了,你们条件反射式的过度保护他,把他当孩子养,到二十几岁他也还是孩子样儿。从现在开始把他当作大人,家里的生意他要有所参与,打扫卫生,了解运营情况等,不爱运动就可以打扫一层楼的卫生或扫厕所。如果扫厕所能不恶心,未来吃东西也会好转。
190. 咨客妈妈:这段时间我开始让他干活了。
191. 张医生:对的,挑脏乱差的活干,慢慢就脱敏了。总当少爷养,毛病越来越多。过去不让他做是因为身体不好,现在身体好了,要逐渐补回来。
192. 咨客妈妈:好的,我清楚了。他的问题不大吧。
193. 张医生:心理问题可以改变,心脏的问题必须定期检查,所有的事情都得在他健康的情况下做。心律失常的情况下,不能让他干活和运动。医生确定说没问题,这些事也是逐渐的做,不是一次性全做了。他能吃饱饭的情况下,身体上累一点,睡眠也会变好。未来他了解了健身设备,在店里买上几台健身器材,住店的人和邻居都可以花钱来健身,他还可以指导大家健身,他的工作解决了,健康问题也解决了。运动量增大,必然食欲增加。
194. 咨客妈妈:好的,我明白了,谢谢!
195. 张医生:先不吃药,需要吃药的时候我们再讨论,好吗?
196. 咨客妈妈:好的,谢谢张医生。
197. 咨客:谢谢张医生,再见!
198. 张医生:再见!
【张医生点评】
评估
咨客是个有先心病的孩子,而且是心脏病里非常严重的一种,一岁半的时候做了开胸手术。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自然会格外的保护他,更何况咨客的妈妈是个护士,有医学背景。妈妈还会对孩子有内疚和补偿心理,因此给孩子带来了条件反射式的过度保护。不让孩子出门和小朋友玩儿,怕摔着碰着,怕他缺氧,饮食上也有很多保护,像养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把他养到了今天。另妈妈没想到的是,这种过度保护的抚养方式,让孩子的身体的确没什么问题,但心理上却出现了问题。没有安全感、胆子小,与人交往困难,焦虑,植物神经敏感,爱胡思乱想。偏激等。父母看到十几岁的儿子像十岁孩子一样幼稚,非常焦虑。
干预
生物:首先要定期做心脏检查,确定心脏没问题,增加有氧运动,在心脏能耐受的范围内。如果运动后,没能增加食欲,改善睡眠,可考虑药物治疗,首选瑞美隆。可降低焦虑,缓解呕吐,改善睡眠,增加体重。
心理:让咨客和他妈妈了解问题是怎么来的,主要与过度保护的抚养方式有关。关于胆小,担心妈妈出事的问题,用认知调整的办法改变认知。关于恶心呕吐的问题,逐级脱敏,逐渐训练。
社会资源:咨客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工作压力大,都与他的疾病有关,因此要让他能自救。他成绩不好,考大学基本没希望了,可以进入健康领域,一方面妈妈有这方面的资源,另一方面他能逐渐自己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学员互动]
Q1:这个妈妈很焦虑,孩子从小确实是过度保护,是不是过度保护能解释他目前的一切症状,我有些怀疑。
A1:基本上可以解释。一般的孩子,妈妈再焦虑也很难像这个母亲这样保护孩子。他的情况特殊,有先心病,而且是心脏病里最严重的一种,现在才十几岁还好,到三四十岁的时候就比较麻烦。孩子做那么大的手术,作为护士的母亲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她会有意识的保护孩子。摔个跟头万一缺氧怎么办,所以她就不敢让孩子出门。这个病和孩子一点关系都没有,出生就有,妈妈能不内疚吗?这种内疚、后悔、焦虑都会转化为行动,让她总想为孩子多做些什么。她不知道这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因为我帮她分析完她感到很惊讶。妈妈的这种焦虑和担心,当然也会影响孩子,不让做这个,不让吃那个,使孩子总是处在应激状态,植物神经系统非常敏感,什么都害怕。做完手术后让他和其他孩子一样生活,他就不会有这些问题,把他当病孩子来养,他就会变成病孩子。
Q2:本案例对我的触动很大,一个有先心病的孩子,母亲有护士背景,所以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有过度保护的问题,一直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没有改变,却希望他一下子变得成熟起来,孩子和他们期望的不一样,甚至很幼稚,父母就对孩子发火。我这样理解对吗?
A2:对的。父母剥夺了他锻炼的机会,像温室的花朵一样,在屋里看着鲜艳,放出去后经不住风雨。就像保护区的熊猫,放出去都不会吃东西,失去了野外竞争的能力,这就是环境的作用。看你想把孩子养成什么样,当然父母不是故意要这样。如果我们的精神健康知识比较健全,大家知道该怎么做,这样的悲剧就很少发生。这是他妈妈本能的选择,带着强烈的内疚,认为孩子的病是自己造成的,手术后总想补偿孩子,没想到身体上补偿得不错,心理问题出现了。
Q3:你提到用药的话可以用瑞美隆,这个非常巧妙,抗焦虑和呕吐、改善睡眠、增加食欲、增加体重,我的问题是如果他是你的病人,你是先做心理治疗还是心理和药物一起用?用瑞美隆的话,起始剂量和维持时间分别是多少?
A3: 根据治疗反应来定,至少用半年,一般是9-12个月,7.5毫克。但先不用药物,其他事情还没做呢,把我们刚才讨论的事情都做了,让他能自救,如果运动后焦虑依然严重,再考虑用药。现在这个家庭不能使他变好,但他能拖垮这个家庭,所以那些事情需要尽快去做,先做心理治疗。